本微专业项目立足于电子工程学院(大气探测学院),专注于气象探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。项目深植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,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为核心目标,秉承高等教育的最佳实践和理念,紧密结合学校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与目标。旨在整合气象探测的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,以培育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,还着力于在学生中深化对气象数据处理、气象服务规划、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关键领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。
作为国内领先的大气探测教学与研究基地,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顶尖的教学团队、以及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,包括全国首批气象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大气探测重点实验室等。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研究机会,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,掌握先进的气象探测技术。通过紧跟气象行业发展的前沿需求,本专业利用新工科建设的契机,依托学校在气象雷达和大气探测领域的显著优势,致力于构建一个气象探测人才的协同培养与创新实践平台,培养能够参与新时代气象探测和服务的专业人才。
开设课程情况一览表
序号 |
课程名称 |
学时 |
学分 |
授课学期 |
1 |
机器学习概论 |
32 |
2 |
4 |
2 |
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|
32 |
2 |
4 |
3 |
短临预报技术 |
32 |
2 |
5 |
4 |
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 |
32 |
2 |
5 |
5 |
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 |
32 |
2 |
6 |
6 |
碳中和与大气成分 |
32 |
2 |
6 |
7 |
专业实习与实践 |
16 |
1 |
6 |
微专业特色:
(1)依托大气探测学院优势资源
本微专业依托电子工程学院(大气探测学院),充分体现了我校"气电结合、以电为主"的独特办学特色,紧密跟踪行业“监测精密、预报精准、服务精细”的发展需求,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,依托学校在气象雷达和大气探测领域的优势,建设气象探测人才协同培养与创新实践平台,通过汇聚行业内各方面气象探测优势技术与实践实验优质资源,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。
(2)课程紧跟前沿技术
本微专业计划设置了从机器学习的核心算法和理论,到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气象探测、数据分析和服务创新中的应用。其中,短临预报技术课程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路径,结合传统大气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。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、以及碳中和与大气成分探测课程,强调了气象观测设备和系统在精确观测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。最后,实习与实践课程强调了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趋势,体现了新工科和新文科发展的新要求。这些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气象探测和服务技术,为学生提供更宽的就业方向。
(3)产教融合贴合实践需求
深入展开安排课程细节,每个课程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,具体包括讲座、实验室环节和基于项目的学习。通过实验、实习和项目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,将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行业应用案例融入教学中,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。培养内容与气象服务、环境监测、灾害预警等行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,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,可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。
申请修读条件:全校大二以上的理工类本科生;
招生背景要求: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体系,能够解决高等数学、大学物理和计算机编程所涵盖的基本问题。能够使用外语进行基本的交流,能够检索阅读外文资料。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,至少能够使用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工作和科研中的实际问题。
招生人数:40人
面向专业:全校理工类同学
报名时间:2024年12月15日-2025年1月10日。报名方式根据教务处统一安排,学生本人填写并提交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修读微专业申请表》(见附件1),同时提交本人成绩单(学院盖章)。
学费:按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(试行)》规定,具体标准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标准执行。重修课程须按学分缴费。由学校按修读学分统一收取。若中途退出修读的,按学校规定办理。
修读说明:
(一)学生需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关考核,方可取得气象探测与人工智能微专业证书。
(二)所有课程不允许免听、免修。学生课程考勤按教务处有关规定执行。
(三)未尽事宜另行通知,如本招生简章各条款与学校教务管理规定冲突者,以学校相关管理条例为准。
联系方式:张译丹,17780732793; QQ:404755151 地址:探测楼A201